导读
大家和孩子之间有时为何需要用争吵的方法来交流?这种争执的背后隐藏的是大家哪种心理呢?
你怎么说?我怎么说?
我记得非常早之前组织过一场亲子间的对话,母亲和孩子争论异常激烈,而争论的焦点在于孩子晚上睡觉能否把房门关上。
母亲的建议是不可以,理由大概有发买卖外状况不利于逃生、怕孩子躲在房间玩手机所以不可以有隐私、孩子不可以自觉等等理由。
孩子的建议是可以,理由大概有需要自己独立的空间、自己可以独立管好自己、想要自己独立的时间而不想被“监控”。
亲子间唇枪舌战,你来我往,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关门的小问题衍生至每个方面,到最后哪个也说不过哪个,没达成一致。
其实,两个人的争论就像是两个人牛头不对马嘴的聊天,一个说:“你今天吃饭了没?”另一个回答:“我刚刚刚洗澡完。”如此的荒诞不羁。为何这么说呢?
妈妈至始至终在用各种例子表达着不信赖和担心,而孩子至始至终在告诉妈妈自己要独立和空间,如此完全不一样的两个表达频道又如何会有结果呢?
两个人都在说我们的事,都全然不听他们所表达的背后的意思,如此的交流矛盾是亲子中最为容易见到的一种矛盾。两个人都在说同一件事情,但各自都有各自的立足点,并加以论证。其实大家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并不在于不妥协,而是在于大家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。
所以大家要了解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,大家自己侧重点在哪?在表达什么?同时理解孩子的侧重点在哪?在表达什么?如此交流才是有效积极,并可能达成一致的!
亲子之争,何来对错?
有个孩子想养一只宠物,妈妈并不认可,卫生问题、玩物丧志、坚持不住,一个个标签紧紧贴在孩子身上。这位母亲通过这类方法在给孩子传递养宠物不对的,由于你有这么多问题,会有这么多后果。
青春期的孩子根本就不同意这一套,反而带了只小猫咪回来好生照顾。妈妈气的暴跳如雷毫无方法,孩子用不听话证明妈妈的论断多么不堪一击,一场对错之争就如此展开!
这位妈妈其实在表达什么?
第一,她担忧家的卫生出现问题。
第二,怕孩子不可以担好照顾宠物的责任。
第三,她自己在某些程度上害怕宠物。
但她并没告诉孩子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孩子进行协商,而是用事例证明孩子养宠物是不对的。养不养宠物这个问题真的是错的吗?我想并没对错之分吧。
在日常大家是否常常也和孩子争论对错呢?但退一步看看大家和孩子争论的问题,是不是真的有对错,还是只不过由于孩子的做法不符合大家的心意,所以大家需要和孩子争论出对错呢?
在非常大的程度上,大家必然会得出大家是对的,由于大家是爸爸妈妈。但对了之后呢?大家付出的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,剥夺孩子建议的权利,剥夺孩子自主的权利……这类,比我是对的更要紧吗?亲子之争,到底何来对错呢?
你要正确?还是幸福?
其实大家每一个人都渴望对自己有一种掌控感,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。但这种掌控感可能无声无息的蔓延到孩子的身上,所以大家期望孩子听话,做个乖孩子。当孩子自我意识进步的时候,对着大家抗拒的时候,大家又通过“我是对的”来束缚孩子的进步。
但大家坚持的正确,真的正不正确?大家只不过想证明大家自己是对的,还是想让自己和孩子都得到幸福呢?大家的幸福真的只可以靠和孩子争论对错才能获得吗?又或者大家在争论自己是对的时候,其实大家已经输给了孩子呢?
是啊,大家常常这样,看不到大家和孩子背后的需要,常常用着他们最讨厌的方法来进行亲子交流,甚至这种交流已经成了一种模式,不吵架就不可以交流。
大家真的需要这么累吗?
我想,想要达成亲子间好的交流互动,除去大家要不断好好学习外,还要大家不断去实践。
大家要了解孩子的交流的出发点,也要控制自己一争对错的欲望,更要了解亲子的交流是为了让双方获得幸福,而不是证明我们的正确,只有这样,大家才能看到那种交流带来的能量滋养,才能达成交流,促成自己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进步。